房价就是奔跑的“驴”前面挂着的“萝卜”,驴跑着跑着生产力就来了,GDP也跟上了,社会就发展起来了,绝大部分人是逃不开这个宿命的。
只有一小部分人,他们早早看破背后的规律,具备执行力、抗压能力、低调、沉稳、智慧,做到知行合一,最终成为那个挂“萝卜”的人。
买房而言,努力工作,靠自己勤勤恳恳=老破小,掏空3代人6个钱包=改善次新,再往上基本就看命了。
做加法,还是乘法?
① 进1步/退0.5步,对应为:工资积蓄/房价的上涨及通胀(大部分人)
② 进3步/退1步,对应为:投入杠杆/利息支出(小众)
如果用滚雪球的思路看待上述的①和②,第一轮的差距其实不大,但如果第二轮、第三轮,你会发现差距将以几何倍增长!
我们从不提倡高风险高收益,欲望无限,物极必反。现金流决定杠杆率,学会合理利用杠杆是每个人财富之路的必修课。
近几年受疫情影响,水涨船高,贷款政策对中小微企业持续放水,而经营贷不论在额度和利率以及灵活性等方面,已完全碾压房贷按揭,因此很多人选择了全款垫资买房,再抵押归还垫资的方案。下文详述两个案例:
案例一:1变2
AB夫妻,均为知名互联网公司中层管理,家庭年收入80w,典型中产,上海持有一套800w房产/250w按揭,上海户口,有房票,名下有壳公司,手上50w现金。
诉求:新购一套学区房,收入的70%能覆盖月供
方案:提前准备公司,老资产二押300w+垫资450w+手上50w现金=全款购入第二套780w房产→新产证抵押500w归还垫资
结论:新增一套780w房产,同时新增了800w的负债,综合利率为年化4.5%,先息后本,月供支出大约新增3w,算上老产证原有的250w按揭,年还款总计支出大约在50w左右,80w的家庭年收入足以覆盖且有盈余,属于中低风险杠杆。
案例二:全款垫资,替代首房首贷
AB夫妻,A公务员,B民企一般职工,家庭年收入30w,上海无房,有购房资格,没有公司,手上100w现金。
诉求:入一套上车盘,但不想用首房首贷
方案:提前规划公司,100w现金+200w垫资=全款购入300w房产→新产证抵押200w归还垫资,另配了50w随借随还的信用贷款,用于支付税费以及后续资金储备。
结论:新增一套300w房产,新增200w负债,利率为年化4.25%,先息后本,月供支出大约7000元,相比收入属于低风险杠杆。未使用房贷,这样之后置换改善仍算首房首贷。
总结一下吧,近期各个城市购房政策开始松动,首套房贷利率也是刚刚下调20bp(相当于打了96折…),但一线城市仍未有大动作,以上海地区为例,主要掣肘的仍在于房贷的“三价取低”导致按揭可贷额度普遍不够,全款(垫资)抵押的优势得以显现,额度充足、利率低且不占用首房首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