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县隶属江西省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南部、东与吉安市青原区相邻,南与万安县、赣州市兴国县相连,西与井冈山市、遂川县、永新县毗邻,北与吉安县接壤。全县区域面积2495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场,截止 2022年末,泰和县户籍人口为57.8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46万人,乡村人口36.39万人。县政府驻澄江镇。

泰和县古称西昌,于东汉末年建县,因“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得名。嘉禾,泛指生长茁壮的禾稻。在古代,把一禾两穗、两苗共秀、三苗共穗等生长异常的禾苗称为“嘉禾”。人们认为它们是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征兆。如《宋书·符瑞志》:“嘉禾,五谷之长,王者德盛,则二苗共秀。于周德,三苗共穗;于商德,同本异穟;于夏德,异本同秀。”隋朝开皇年间,因当地盛产嘉禾,认为是政通人和所致,于是将县名改成“泰和”。

泰和曾有西昌、安丰两个县名,也因此,今天泰和县境内还存有不少以西昌和安丰命名的地名和机构名称。

泰和在西汉时期属庐陵县地,为县治所在地,隶豫章郡。东汉建安四年(199年),分庐陵县设西昌县,属庐陵郡,为郡治,故城在今县城西3里;建安九年至二十年(204—215年),分西昌县地设永新县,属庐陵郡。三国吴天纪年间(277—280年),分西昌县设东昌县(今吉安县永和镇),属庐陵郡。晋太康元年(280年),庐陵郡治从西昌县迁移到石阳县(今吉水县),西昌继续为庐陵郡属县。南朝陈时期,撤销西昌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以西昌旧地再次设置西昌县;十年(590年)、撤销西昌、东昌、遂兴、光兴、永新5县,在5县地域上设置安丰县;十一年(591年),以“地产嘉禾,为和气所生”改安丰县为泰和县,隶属吉州。唐武德五年(622年),设南平州,治泰和,辖泰和、新、广兴、东昌4县;八年(625年),废南平州,永新、广兴、东昌3县并人,泰和县改称太和县;显庆二年(657年)、分太和置永新县,均属吉州;乾元三年(760年),县治移白下驿西(今县治澄江镇内)。

五代南唐保大元年(943年),分太和置龙泉场,不久升为龙泉县。宋,仍属吉州。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太和县为州,属吉安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州复县,太和县复名泰和县,属吉安府。清袭明制,仍属吉安府。1912年,直属省;1914年,属庐陵道;1926年,直属省;1932年,属第九行政区;1935年,属第三行政区。

1949年7月28日,泰和县解放,属吉安分区。1968年2月,属井冈山专区。1979年7月,属吉安地区。2000年5月,撤吉安地区和县级吉安市,设地级吉安市,属吉安市。2019年12月,境内碧溪镇改隶井冈山市。

泰和县在抗战时期曾为江西省的临时省会。1939年上半年,日军进占南昌,江西省政府及所属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陆续迁至泰和,成立临时省会,直到1945年3月才全部迁出。江西省政府驻泰和县历时6年,对泰和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泰和因盛产乌骨鸡,被誉为“中国乌鸡之乡”。泰和乌骨鸡,又名武山鸡,正宗产地在泰和武山西岩麓下的汪陂村,它以独特的观赏、药用价值和保健、美容功能名闻中外,堪称国之瑰宝、世界珍禽。1991年4月,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在泰和视察时,欣然挥笔,题写了“乌鸡珍宝,星火燎原”八个大字。

泰和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自古享有“声名文物之邦”美誉。泰和文化是庐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色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交相辉映。这里孕育出明代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明代状元宰相陈循、《永乐大典》代总撰梁潜等杰出人物。近现代代表人物有“江西三杰”之一袁玉冰、现代著名海洋学家唐世凤等。泰和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有开国将军18位,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5749名。革命胜迹有白云山战斗指挥所、老营盘革命烈士纪念碑、马家洲集中营、三十都秋收暴动动员大会旧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