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汤泉镇有什么游玩的 ?惠济寺

100人浏览   2024-12-10 10:28:16

惠济寺,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汤泉街道北部的惠济路(惠济北路)1号,周围山环水复,风光旖旎。

前往惠济寺,到达汤泉街道(汤泉镇)之后,沿银泉东路向西行走约600米,到达惠济路(惠济北路)路口。在路口可以看见指示牌。

惠济寺是位于惠济路和高华中心路的交叉路口处,从银泉东路的惠济路路口向北前行400米左右,便可到达惠济寺的入口处。

惠济寺的入口处竖立着一座牌楼,上面写有“古惠济寺”四个大字,据说此匾额为硬笔书法家王惠松先生题写。

在入口处前面的小广场上,还有一座白色的石经幢,经幢上面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咒”的经文。

入口处新建的仿古牌楼为四柱三开间四角重檐,较之以前的门楼似乎更为壮观,但好像少了些许禅味。

从入口处进入惠济寺,眼前是一条笔直的小道,长约150米左右,两侧皆为茂盛的树木及绿地。这是进入寺院的主要通道,据说这条路称之为“惠济禅道”,其视觉轴线向南延伸至老山方向,向北则接三棵古银杏。

惠济禅道上有一座小桥,称之为“惠济桥”。这是一座石拱桥,桥洞跨度为13米,桥面跨度20米,桥面宽度4米,桥面铺装与“惠济禅道”相同,桥的高度为3.20米;桥上的栏杆扶手采用了直径20厘米的原木,与石桥一起,显得古朴和禅意。

据说惠济桥的设计参考了凤凰古桥的做法。凤凰古桥是一座建于明代万历年之前的桥梁,位于惠济寺南侧,凤凰古桥总长为15.4米,面宽2.6米,拱高5.6米,单孔径5米,桥基为石台,营造技艺高超,桥身以一色青砖横叠,灰浆钩缝,拱券两边用红砂石特制净边对接,拱券上对接处用石料仰天楔,十分牢固。

沿着“惠济禅道”前行,不远处在道路的一侧竖立着关于“惠济寺景区”以及“浦口区全域旅游全景图”的说明牌。其中“惠济寺简介”的内容为:惠济寺,旧为汤泉禅院。南朝刘宋时,武帝刘裕万乘来游,萧梁时,昭明太子萧统在此读书。附近原有一昭明太子濯足沐洗过的温泉,后人称“太子汤”。北宋初年,汤泉禅院易名为惠济院。熙宁年间,漳南道人昭庆来此隐居,不久其友孙莘老、秦少游、释参寥三人结伴来访,秦少游为此写出了传诵千古的《游汤泉记》。北宋元祐年间,高僧忠境将惠济院改建为惠济寺。明代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驾幸汤泉镇,因避讳“汤”字,遂将汤泉镇改称香泉镇,惠济寺也因此一度易名为香泉寺。清代道光年间,邑人毛麟、苏兆奎两人又在惠济寺内创办了一座“英华书院”,从此伴随惠济寺阵阵钟磐声的除了善男信女无声的祷告外,又添了一片抑扬顿挫的子曰诗云。

说明牌的不远处,竖立着“惠济寺银杏”的文物保护单位石碑。“惠济寺遗址”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在惠济寺内,还有“惠济寺银杏”,1982年8月13日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香泉井”,2005年3月8日被列为南京市浦口区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继续前行,便是“银杏草坪”。一片开阔的草坪,草坪前是一幅铁艺作品,上面镂空镌刻有林散之先生的《古银杏行》长诗全文。站在草坪前,可以看见那三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银杏树。

三株千年古银杏树,分别被命名为“撑天覆地”、“千年垂乳”和“雷击复苏”。古树环绕在银杏广场四周,树木的一侧都竖立有说明牌,讲述着千年古树的前世今生。

“撑天覆地”,树高约26.80米,树围约8.60米,树干光滑无皮,枝干屈曲盘旋,秋日里,繁茂的枝叶遮空蔽日,粗大的树干,七人合抱还有些勉强,阳光下的浓荫遮地半亩有余,可供几百人纳凉。北宋的王安石,苏东坡曾在树下对弈,明太祖朱元璋、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等也曾到树下小憩。

“千年垂乳”,树上瘿瘤累累,最长的树乳向地延伸两米多,树乳又名气生根,是因为树木根部吸收的水分及养料难以支持树的生长,故从枝干部长出根,从空气中吸收些许水分和养料来辅助树的生长,该树最长的气根达2.08米,为银杏树中所罕见。

“雷击复苏”,其树干挺直高耸,宛若一柱擎天,显得傲岸而突兀。清咸丰年间,一场惊雷击毁了此树的半边躯干,数年后竟然又奇迹般地慢慢复苏。现树干中空,如果紧贴当年被雷劈过的部位向上观望,还可窥到“一线天”的景象,令人啧啧称奇。如果与佛有缘,在阴雨天仰视“一线天”可看到如来佛像和佛光。

1978年,林散之先生挥毫写下五百余字的长诗《古银杏行》赞颂古银杏树,在古银杏树的一侧,竖立着刻有《古银杏行》全文的石碑以及说明。《古银杏行并序》中写道,“惠济寺银杏为国内数千百年古木,老干霜皮参天覆地,桠杈盘曲,怪怪奇奇,仰观遐瞩。噫呼惊讶,坐卧其下,令人往返,原为三株互相倚佽不可分离……”,据说这三株古银杏树现在的名字也是先生所命名。

据传说,“撑天覆地”可祈福事业兴旺,“千年垂乳”可祈家庭平安及求子,“雷击复苏”可祈福健康长寿。原先的三株古银杏树上,挂满了红布条。现在的银杏广场另一侧,竖立了专门的“祈福架”。

祈福架使用木制材料,古朴造型,砖砌线脚,高约2.90米,可以将愿望写在专门的祈愿牌上挂于祈福架,也可以将祈愿带缠在祈福架上。

在“撑天覆地”古银杏树旁,有一口水井,名为“香泉井”。

香泉井,本名“鸡鸣井”,原因是每到清晨,此井中就发出鸡鸣声,附近农家的鸡闻名后也就跟着叫鸣,于是全镇的鸡一起叫,汤泉小镇的一天就开始苏醒了。后来,因为朱元璋驾幸汤泉,因避讳“汤”字(因为“朱(猪)”怕“汤(烫)”)的关系,此鸡鸣井就被改名为“香泉井”了,这一改后,鸡鸣声也没有了。“香泉井”的名字沿用至今。此井水为汤泉镇上唯一的一口冷泉井,因为汤泉镇有温泉,所以这一口冷泉井就更加弥足珍贵了,香泉井水质极好,泡茶隔夜无垢,并能起到明目、美容的效果。

银杏草坪的正前方为“延寿宝殿”,殿前摆放着香炉,香炉上有“古惠济寺”字样,三三两两的香客在上香,香烟袅袅。殿前正上方悬挂着写有“延寿宝殿”四个大字的牌匾,两侧的门柱上有一幅对联,“树老心空千佛地,泉温井古三观禅”。

延寿宝殿内供奉的是药师佛(药师琉璃光如来)。两侧柱子上一幅对联,“琉璃佛国慈悲主,东方世界日月尊”。

延寿宝殿一侧的钟架上悬挂有一座大钟,大钟上镌刻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及“风调雨顺”等字样。只是这大钟似乎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摆放地方。

“汤泉八景”中“惠济晓钟”为其中之一。清代光绪年间刊印的江浦县志《江浦埤乘》中记载,“镇有八景,曰:龙洞观云、凤山积雪、千佛晚照、惠济晓钟、石坝飞涛、温泉吐雾、尚书故宅、寄老茅阉”。其中的“惠济晓钟”,位于“镇北,古刹惠济寺,规模宏大,僧侣百千,寺内悬架巨钟,暮鼓晨钟,钟声悦耳,萦乡十里”。

“惠济晓钟”,为惠济寺内一口生铁铸钟,

传说此钟是清代秀才张业樵于光绪年间捐募所铸,钟上铸有若干捐资者的姓名。说是在清朝光绪年间,屡试不第的秀才张业樵,功名仕途上的失意使他十分苦闷,有一次路经汤泉,见此地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如世外桃源一般,惠济寺清幽的环境更是让他平静了很多。于是他便在汤泉隐居,并经常到惠济寺借宿读诗诵经。他想到佛经中有“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的句子,觉得汤泉风景绝好,却唯独缺少钟声。于是,便发动地方百姓募捐,终于铸造了一口巨钟。自此之后,每当天刚破晓,红日冉冉升起,僧房开始晨斋,撞起洪亮的钟声,声韵悦耳,萦乡十里,“惠济晓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致,更蕴含着一个领悟禅心的故事。

大钟悬挂于寺内三根粗木支架之上,大钟的两边挂有条幅,其中一幅有“晨钟警醒”语。此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毁,现存“惠济晓钟”为2008年依史料记载复制。

古寺钟声,抚慰心灵。敲钟偈曰:“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

在银杏广场的东北角,有一尊“昭明太子读书像”,这尊塑像原先是安放在“千年垂乳”古银杏树之下。

相传当年梁武帝之子昭明太子为躲避宫廷争斗,他一袭素衣,云游四海,以读书诵经为乐事。惠济寺地处江北,于金陵城都一江之隔。刚好适合太子远离红尘外,苦读圣贤书。至今在惠济寺留下了“昭明太子读书处”,而三棵千年古银杏传说即太子所栽。一眼井泉为太子“煮茶”之用,读书闲余便在温泉中泡个澡,所以汤泉镇现在还有一处太子泉,都有史记载。可惜“太子泉”现已枯竭,遗迹尚存。

2013年前后,惠济寺复建计划启动。准备紧扣“山、水、树、寺、林、人”六大元素,通过设置多处景观节点,建造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山水环绕、古树参灵,休闲养心的寺庙遗址公园。

扩建和改造之前的惠济寺,占地面积约30亩,名为“汤泉·惠济寺佛教文化公园”,除了各处景点之外,还有“十八佛教故事”的石刻及雕塑。

“惠济寺佛教文化公园”中的“惠济寺历史典故”景点包括:古银杏“千年垂乳”、古银杏“撑天覆地”、古银杏“雷击复苏”、昭明太子读书像、林散之散文碑刻、香泉古井、古惠济寺碑廊、寄老茅庵遗址复原、古寺遗址展示、英华书院石碑等处;以及足步生莲、一苇渡江、竹林精舍、济公运木等十八个佛教故事的石刻或石雕等。

惠济寺建成“佛教文化公园”,公园内将部分古寺石质建筑构件展陈于园中,以证明惠济寺的悠久历史变迁。如覆盆式雕花柱础三个(础石边长分别为0.80米和0.68米,覆盆直径0.50米,覆盆高0.08米),雕有缠枝牡丹、葡萄、莲花等纹饰,从柱础形制及雕花枝法分析,可能是南唐时期汤泉禅院或宋初惠济院的遗物,且为后来的惠济寺沿用;覆盆式素面柱础六个,时代略晚,系宋代遗物,有可能是惠济寺所建转轮藏殿的遗物。

惠济寺是一座大碑林,留有许多的人文遗物。如南唐韩熙载撰文碑残件、青石质“英华书院”匾额一方、清代乾隆十九年修寺碑、苏轼为秦少游《游汤泉记》作跋的跋文刻碑、宋天祐3年、明崇祯16年、清康熙2年的刻石以及与太平天国有关的张步林碑、汤泉古戏台万年台石刻等,有的碑仅有图片遗存,有的碑有实物遗存,有的碑亦仅剩残片,这些都是探知惠济寺历史兴衰的实物见证。

“英华书院碑”为清代道光时期,邑人毛麟、苏兆奎创立英华书院于惠济寺内,书院的门楣上镶嵌“英华书院”匾额。该碑青石质地,长110厘米、宽44厘米、厚13厘米,“英华书院”四字为隶书,下款纪年为“道光岁次甲午”(1834年)。1982年文物普查期间发现此碑时,已断为两截,一截上有“英”字,一截上有“华书院”三字。同年5月13日和14日分别从街道两户人家征集完整,此碑现存惠济寺佛教文化公园。

“汤泉禅院之碑”是旧存碑刻中年代最早、且负盛名的石碑,此碑的碑文系南唐韩熙载所撰。南唐时期,惠济寺(时为汤泉院)进行大规模修建后立此碑,韩熙载撰文。至于何人书丹,何人篆额,已无从考证。据推测,或与五代宋初文字学家徐铉相关。

该碑为青石质地,下承龟趺,碑首半圆,上有蟠龙浮雕纹饰,碑额篆题“汤泉禅院之碑”六字,阳文篆书,笔道古朴,笔力雄劲,清晰可见。该碑的碑宽1.17米,厚0.12米,长度不详。碑文为行草。此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期间被毁,已断为数块,据说有关文物部门收集到其中的5块,已是碑之大半,尽管碑文漫漶,只剩些许字尚可辨识。

韩熙载(902年至970年)所撰《汤泉院碑》,可见于清代董诰等纂修的《全唐文》第877卷中。

尝试论之,总两仪二曜八卦五行,而播为四时。成乎万化者,惟阴与阳相荡相摩而已矣。然则刚柔靡殊,奇偶相待。故火数二而成七,坎为男而本阴。由斯以推,则火得其寒,水得其热,亦理之常也。又意其泉脉通乎俟龋每天轮激转,则太阳煎其下。及炎精迅发,又积壤镇於上。会其迸泄,泉犹沸然。是以方舆之间,往往而出。此又得之於意表也。

或曰:「有汤之处,下积流黄。」厥论纷然,未知孰是。乌江县有汤泉古院,在县北七十五里大路之西。江流其东,滁汛於後。龙洞在其前,连山注其右。丛林隐蔼,冈岭萦回。金地宝阶,纚连遗址。天佑甲子年,有江都开元寺惠镜上人者,道广行坚,貌淳心古,倦捧帙於讲肄,将持讯远游。经此灵泉,喟然驻锡。且曰:「受佛付嘱,行佛慈悲。是则祛幻身疾苦之资,施众生安稳之所。欲宏利益,舍此何之?」乃有乡人秦岌秦璩,为檀信之首。上人手划荆棘,躬舍瓦砾,茅檐始葺,蔽病士之风霜。桂殿徐营,备游人之瞻礼。从甲子距壬戌,住持凡六十载於兹矣。当其间也,龙争虎斗,山昏海沸。控洪河之阻,讵免侵凌。越青泥之巅,亦闻涂炭。唯长淮之表,大江之南,万里封疆,两朝清谧。人和岁稔,君明臣贤。外户不关,到於今日。所以上人安住於此,得行其心焉。凡供养来往缁流万有馀众,造圣贤形像四十馀身,建三门房廊钟楼堂殿屋宇大小总六十间。粉壁丹楹,霞明月皎。香厨丰洁,佛事精严。法侣从之,如泉赴壑。又敕赐汤院,逾七十间。挥锸运斤,为土为水。既宏且壮,不饰不雕。其东西二汤,相去百步。源清流洁,味美香和。澡身而渐失疮痍,饮复而都忘热恼。虽凉泉洒穷子之面,甘露沃饿鬼之心。若论其利济无穷,曾何足比。故男女缁素,道路累累。呻吟而来,笑语而去。前後蠲除疾疹,二万其徒。允所谓心有所便,而施无求报矣。

今上嘉其苦节,锡以华钟。舂容在悬,洪纤斯应。闻而悟道,信可度人。上人布褐长斋,自幼及老,护戒无缺,勤心不渝。乡闾耆年,敬若诸佛。又雅好宾客,谨於接对。游人旅客,憔悴轻肥,其来如归,待必平等。门人同学,各尽所长。和汝唱予,其徒有九:慧登师进典常住,慧深营供施,承规主功德,承矩、承俨、省真、承晦、承义应门户。肘臂相运,不为胡成。下官左宦历阳,寓居佛庙。镜公一日忽然而来,听谈厥由。我刊石,叙事之竟。为辞美之曰:

天地造化,孰云难测。阴阳变通,人或可识。昼夜不定,水火相激。鼎沸阏簦无穷无息。教亦有说,斯为灵汤。探之则热,赴且无伤。恶疾能愈,微疴可量。或饮或浴,心宁体康。基构已平,源流空在。风雨雪霜,人焉攸赖。蓬蒿埋没,多历年载。高僧聿来,崇兹胜概。若楼若殿,若房若廊。若廪之赡,若厨之香。若来若去,若缁若黄。万有馀众,曾栖此堂。甄土导泉,上栋下宇。捷猎高檐,环旋峻堵。四达累累,呻吟伛偻。二万其徒,沉疴获愈。镜也惟仁,心真貌淳。麻衣粒食,苦思劳身。本愿云毕,斯文以陈。永永金石,传诸後人。

“重修惠济寺碑”立于乾隆19年(1754年),此碑为青石质地,碑高1.66米,宽0.73米,厚0.13米,碑文基本可辨。清代乾隆19年惠济寺重修,为此立碑。该碑记述了惠济寺之由来及性吾偕彼师兄性义,重修惠济寺的前后历程。此碑曾经被附近农户做了门栏石,因此碑的正面有两个门洞。

乾隆19年(1754年)“重修惠济寺碑”的碑文为:

县志载惠济寺在治西三十里汤泉镇街,旧为汤泉院。韩公熙载曾有碑记。至宋元祐年间僧忠境改建,此其寺之所由来乎。寺前旧有一碑,至今崭新尚存,相传寺之始末载焉,其即韩公熙载之碑记也耶,经风摧雨薄字画模棱几同荒烟曼草茫乎,不可复识矣。寺去镇里许,山环水绕,树木苍秀,颇称幽邃,宋集贤学士孙觉心焉慕之,曾于其旁开地数亩筑寄老庵以娱者,则为一方之胜,概从可知也。顾历年久远,日就荒废而大殿倾圮,尤其栋欲折而榱欲崩,芨芨乎有不可一日之势,本寺住持性吾者浮屠中之爽人也,目击颠危之状,发愤之雄,偕彼师兄性羲沿镇捱缘行募化,自晦达旦衣不解带者,不日数月而幸赖本境有志之士好善乐施,无不倾囊倒之共襄美举。乾隆十九年,于焉鸠工,于焉庀材,殿遂革故而鼎新矣,但工费浩繁,一时挈其大纲者,尚未能举,其细目待到丁丑三年秋成大稔,性悟以所志未就,复行募化,亦以一篑之功不容终竟,又各捐赀以图全壁,于是未整者整之,未齐者齐之,猗猗休哉!盖至是而始焕然改观也。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不信然耶,夫大功告成于兹已五、六年矣,性悟与性义又已相继而坐化矣。向日众姓於垂成之日曾鬻石二方,欲勒捐助姓字以垂不朽,今石工在琢麽僧同拯同修,持片纸向于索文以记其事,噫!予素谫陋奚,足言文辞不惑已,因直记其所由始与由成矣,以告当时而传后世,俾殿宇之巍峨而当事者之功,则诸公之惠成不朽乎哉。

“银函题记碑”,宋元祐3年(1088年),惠济寺建转轮藏殿并供奉银函葬佛舍利,为此立碑。碑文记载建转轮藏殿并供奉银函葬佛舍利的事迹。该碑曾置于惠济寺殿壁之上。此碑已佚,尚有图片遗存。

“海会石塔碑”,南朝时期,惠济寺(时为汤泉院)住持海会大师圆寂之后,建“灵骨海会之塔”,为石塔,石塔上刻有经文。石塔在“镇东北六百七十八步合英尺一千五百八十八尺”处,石塔经文的首句为“稽首立身调御主”七字,下文漫漶不可辩。此碑已佚,尚有图片遗存。

“游汤泉碑”,宋熙宁10年(1077年),秦少游作《游汤泉记》,并撰文游汤泉碑。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该碑移置万年台处。五十年代,移置大东岳庙西侧,碑为青石质地,厚10厘米,碑的式样与“汤泉禅院之碑”基本相同,上有残文一二百字,书法恣肆放达,以意为之,有北宋风格,此碑尚存残片两块。

“明崇祯题名石”,明代崇祯16年(1643年),重建惠济寺观音宝殿,留下题名石。题名石上记载着为重建观音宝殿捐资者的姓名。有“大明崇祯十六年岁次癸未二月之吉本镇各乡捐资鼎新重建观音宝殿记此垂后世”等碑文可见,其余则漫漶难辨。此碑已佚,尚有图片遗存。

“清康熙题名石”,清代康熙2年(1663年),惠济寺修大雄宝殿,留下题名石。题名石上记载着修大雄宝殿捐资者的姓名。有“张仲晁”等人名及“各捐资财”等碑文可见,其余则漫漶难辨。此碑已佚,尚有图片遗存。

惠济寺延寿宝殿一侧,杂乱地摆放着一些石碑,其中有一块石碑为“旌旗表世袭云骑尉张君墓碑”。张步林,字秀东,江浦人。咸丰年间为新殿一带地主团练首领。1856年冬月,张步林率民团在陈家浅堵截太平军时阵亡,赐云骑尉世袭,祀忠义祠。光绪《江浦埤乘·卷二十二·人物一·忠义》中有其小传。

1982年在江浦县汤泉乡陈庄发现张步林墓,墓已毁,仅存墓碑一方,后移至惠济寺内保存。墓碑青石质,通高1.34米,宽0.69米,厚0.16米,碑文441字。立碑时间为光绪元年(1875年),碑文由同治12年(1873年)江浦县知县叶滋森撰写,记载了咸丰6年(1856年)冬月江浦县北乡团练头目张步林率督民团“扼河堵御”太平军攻占新殿(今星甸)被太平军击毙一事。

寄老茅庵,惠济寺原先有一处“寄老茅庵遗址场景”。

惠济寺周围老山环绕,风光旖旎,又是温泉胜地,颇有幽深邃远的文化意境,历史上很多文人纷至沓来。北宋熙宁年间,漳南道人昭庆来此隐居,受他影响,黄庭坚的丈人孙觉(孙莘老)也来此隐居,并把他所居处取名“寄老茅庵”。惠济寺一度成为北宋文人集聚之处。有一次秦少游及文僧参寥等人从江宁出发,骑马过六合,专程来汤泉惠济寺游玩,并沐浴温泉,几天的游览,他留下了多篇的文记、诗词,著名的《游汤泉记》就是这次写成的,文章成后,苏东坡为之作序。此后,王安石、贺铸等文人也相约而来,并留下诗篇。

或许是为了彰显佛教文化,惠济寺内还散落着诸如“竹林精舍”等十八个佛教故事的石刻或石雕等,现在可以在草坪一侧看到是“竹林精舍”石刻。

竹林精舍是古印度最初的寺院,据说释迦牟尼成道之后,四处宣扬教理,跟随弟子常有数百人之多,他们没有固定休息的地方,白天在山边、树下学道,晚上在颓垣、破屋住宿。竹林精舍则是佛教史上第一座供佛教徒专用的建筑物,也是后来佛教寺院的前身。

在惠济寺的草坪上,之前除了“竹林精舍”之外,还有“足步生莲”、“一苇渡江”、“济公运木”、“慧可断臂”“六祖神悟”“切柏为香”、“松树东向”、“白莲结社”、“磨砖成镜”、“鉴真东渡”、“丛林清规”、“重重无尽”、“赵州石桥”、“梁武出家”、“太虚闭关”、“圣树菩提”、“四大名山”等佛教故事的石雕或石刻。

古来禅院皆寂寞,唯有惠济留其名。惠济寺的础石、石碑,以及石刻和石雕,虽然残损破旧,却像是散落在草坪上的博物馆,到处遍布着沧桑的痕迹,无声的诉说着一段段历史往事……

清代黄之隽撰《江南梵刹志》中记载,惠济寺,在江浦县西三十里,旧名汤泉院,宋元祐年间建。

2011年出版的《江浦县志》中记载,“春秋时为山庙,南朝萧梁时扩建为汤泉院,北宋初,改名惠济院,元祐年间继改惠济寺。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光绪年间‘复建数楹’,民国24年(1935年),寺庙有大殿一座,供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和地藏王佛像,另有僧房三间。‘文化大革命’期间,僧房、佛像遭毁。1993年,僧人觉贤于原惠济寺南300米处建楼房庙宇。同年在原址建佛殿三间,塑如来、观音、地藏王及济公和尚佛像4尊。另有念佛堂3间,僧侣3人,住持为觉贤。”

惠济寺,始建于南朝(有传说称,此庙为战国时期的山庙,伍子胥过昭关曾途经此庙),旧名“汤泉院”。南朝刘宋时期,宋武帝刘裕曾万乘来游;萧梁时期,海会为住持,梁武帝萧衍亦曾到此,昭明太子萧统曾在此读书并拜海会为师。

隋朝时期,行脚僧惠济和尚为汤泉院住持,传说隋朝时汤泉院香火十分旺盛,众僧云集,寺院规模逐步扩大,有“骑马关山门”之说,其范围前抵小麓山,后抵和尚圩(即邵兴圩),有僧房千余间,僧侣千百众,佛像千余尊,有前殿、中殿、后殿及偏殿,占地千余亩。

北宋初年,汤泉院易名为“惠济院”(惠济院,寓意要用恩惠来救济世人);熙宁年间,漳南道人昭庆来此隐居。北宋元祐年初,高僧忠境将惠济院改建为惠济寺。元祐3年(1088年)建转轮藏殿,以银函佛舍利供奉殿中。元代时期,高僧忠境将惠济寺进一步改建。

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驾幸汤泉镇,因避讳“汤”字,遂将汤泉镇改称香泉镇,惠济寺也因此一度易名为“香泉寺”;明代崇祯16年(1643年)重建观音宝殿。

清代乾隆19年(1754年)重修惠济寺,性吾为住持;清代道光14年(1834年),邑人毛麟、苏兆奎在寺内创立“英华书院”。咸丰年间(1851年至1861年)寺院毁于战火之中;又于光绪年间复建数楹,但规模远不及以前,后来逐渐荒芜。

民国24年(1935年),永圆和尚为惠济寺住持,惠济寺大殿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地藏王三尊佛像,一口大钟,和尚三四人,僧房三间(草房)。

1959年,当地政府在惠济寺办敬老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惠济寺先后为公社麻袋厂、农业中学、农科所和中草药生产基地,后惠济寺大殿被拆毁。1981年1月,成立惠济寺公园。1993年,觉贤和尚在惠济寺公园西南约300米处建楼房庙宇,同年,惠济寺公园建佛殿3间,塑如来、观音、地藏王及济公和尚四尊佛像,使其香火重续。2002年,朗明法师来此重兴古寺,渐渐恢复道场,建殿塑像,弘扬佛法。2003年成立浦口区佛教协会,2005年11月成立惠济慈善功德会,2009年举行延寿宝殿落成及开光大典。

原先惠济寺内有“古惠济寺碑廊”,其中有秦观(宋代)《次韵莘老初至汤泉》、苏东坡于北宋元丰年十月五日为秦观《游汤泉记》做跋中云、王安石(宋代)《题汤泉壁诗》、贺铸(宋代)《题乌江汤泉寄老庵》、庄昶(明代)《香泉和白沙先生韵》、陈献章(明代)《宿香泉寺》、张瑄(明代)《游惠济寺》以及林散之《惠济寺》等诗词碑刻。

历史上留下不少与惠济寺相关的文章和诗句,如秦观《题汤泉二首之一》将惠济寺的由来说得十分明白。“温井霜寒碧甃澄,飞尘不动玉奁清。老翁仙去羸骖共,太子东归废沼平。据石聊为宝陀观,决渠还落堰溪声。浣肠灌顶虽殊事,一洗劳生病恼轻。”

自古以来,惠济寺就是游览胜地。南朝宋武帝刘裕、梁武帝萧衍及昭明太子、明太祖朱元璋等或沐浴参禅,或栖宿寺院;更有南唐韩熙载、宋代王安石、苏轼,明朝陈献章、庄昶、张瑄等文人墨客前来探幽访胜,留下了珍贵墨宝和精美诗句。特别是熙宁年间,漳南道人昭庆来此隐居。不久其友孙莘老、秦少游、释参寥等三人结伴来访,秦少游为此写出了传诵千古的《游汤泉记》。

秦观游惠济汤泉时,曾住宿在惠济院,秦观的《寄老庵赋》中有对惠济院的详细描述:“东则惠济、真相。二刹相望,殿寝中开,四注修廊。间从游子,于焉相羊。沈燎茗饮,乐未渠央。”可见当时惠济院的环境之优美。

秦观的《游汤泉记》作于熙宁10年(1077年)9月,文章是追叙,游汤泉的时间为熙宁9年(1076年)8月。据清代陈廷桂《历阳典录》卷六云:“惠济汤泉,在江浦西四十里,旧属和州”。

……明日漳南来逆,相劳苦如平生欢。遂与俱行,驰二十五里,至汤泉,馆惠济院。院则漳南之所寓也。景申,遂浴于汤泉之墟。西惠济二百步,周不逾一成,有泉五:一曰太子汤,旧传梁昭明所游,今废于野。一在居民朱氏家。其三则隶于惠济。而惠济三泉旁,皆甃石为八方斛,窍其两崖,一以受虚,一以泄满。泉输其中,晨夜不绝。其色深碧沸白,香气袭人。爬搔委顿之病,浴之辄愈。赢粮自远而至者,无虚时……

……是夕还惠济。惠济有庵二:一在太子泉南百步崦中,隐者陈生居之。一未构基,在院西六十步大丘之原,丘势坡陁,前有小涧,涓涓而流,藩以齐筿,闳以双松,每冷风自远而至,泛筿薄,激松梢,度流水,其音嘈然,如奏笙籁……

张瑄,字廷玺,今浦口汤泉镇人。明代正统七年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吉安知府、广东右布政使。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张瑄为南京刑部尚书,定居南京。昔日“汤泉八景”中“尚书故宅”一景,即为张瑄祖居旧宅。张瑄有《游惠济寺》一首诗,“胜境汤泉甲一方,白云深处有僧房。梅花落讶初飞雪,草色浓疑未著霜。云母屏开珠箔润,博山炉暖水沉香。春来賸有新题咏,尽付奚奴古锦囊。”既写禅寺,又咏汤泉,用“珠箔润、水沉香”来描写汤泉温泉的沸玉喷珠、香气袭人。

林散之(1898年至1989年),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今南京浦口人。书画家、诗人。林散之《惠济寺》一诗写道:“皇竹夹霜风,萧梁六代丛。荒泉野经碧,残照乱山红。鼠跳虚橱静,僧趺破殿空。几回吊与废,文字断碑中。”

2012年,惠济寺复建计划陆续启动,这次复建工程在设计主体上采用了唐式建筑风格,占地面积从原来的39亩扩大到380亩,规模扩大近十倍。只是不明白的是,“金陵古刹脉脉传”,为何此景观设计需要聘请国外公司来进行设计?

整体复建工程将分三期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安养院、斋堂、灵山宝殿、普贤殿等主体建筑,二期工程建设禅修中心、净身坊、方丈院、钟鼓楼,三期工程建设天王殿、文殊院、宾客楼、藏经楼等建筑,以环山、临水、禅道构成三种寻圣体验。惠济寺整体复建完成后,未来从老山远眺,可以看到错落有致的屋檐、雄伟而富有变化的轮廓与绿树相互掩映,江南古刹将得以重现,惠济寺也将成为国内少有的唐代风格古建筑群。

在惠济寺景区的全景图上可以看到,之后的惠济寺除了延寿宝殿等之外,还有南天地藏菩萨、水岸长廊、佛崖、观景阁、乌龟碑趺、观景平台、镜面池、寄老茅庵、禅院精舍、山问阁等诸多景点和建筑。

新落成的“古树禅院”是一所提供学修平台(禅修、禅医、禅艺等),传播佛学文化,让身、心、灵回归清净,回归自性的场所。门前有一对石狮,门额上悬挂有一方匾额,上有“古树禅院”四个大字,门柱上一幅楹联,“古今一念三千界,树泉不老悟禅心”,均出自惠济寺住持朗明法师之笔。

步入禅院,是一座两层楼的围合式建筑,正对门的房间门两侧有“诸如来所悉亲近,为众生故求菩提”的楹联,每间房间门前都有标牌,其中还有“惠济讲寺英华书画院”的牌匾。

正在修建中的“灵山宝殿”是以后惠济寺中最主要的殿堂,设灵山宝殿,因惠济寺为天台宗道场。天台宗为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宗《妙法莲华经》,此经在灵山所讲,在佛教中称为“经中之王”,故日后惠济寺的主殿名“灵山宝殿”。

灵山宝殿2013年11月24日奠基,2015年4月举行上梁大典,占地约1600平方米,总高26米,分上下两层,地下一层为大型法会讲堂,天台宗以讲经著名,讲堂为其重心区域。据说灵山宝殿内佛像将有19尊,主供法华三圣,分别为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弥勒菩萨。其中,释迦牟尼佛像,含座位背光等总高9.5米。文殊菩萨、弥勒菩萨,含座位背光等总高8.8米。边位:16尊(每排8尊)分别是: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妙音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常不轻菩萨、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尊者、迦叶尊者、迦旃延尊者、富楼那尊者、罗睺罗尊者、须菩提尊者、梵天、帝释。含座位背光高4.2米。

新的惠济寺仍在建设之中,水岸长廊、佛崖、观景阁、观景平台、寄老茅庵、山问阁等景点和建筑不知将以怎样的面貌展示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

相比于正在建设之中那些恢宏建筑,惠济寺延寿宝殿一侧的旧屋就不怎么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这里似乎已经废弃,房门前挂着“值班室”的牌子,小院里也有些杂乱,几尊石佛端坐在角落,房屋看上去应该也有些年头了。

三棵古银杏、一口香泉井,古惠济寺已经有1600年历史了。“江北有寺,名曰惠济,千年古刹,恩泽万名。南朝始建,御帝亲临,万乘来游,书香墨浴,咸丰动荡,毁于战火,虽曾修建,多有疏遗,今次复建,承愿启礼,佛光普照,万世惠济”。

沿着惠济禅道,离开了惠济寺。现在的寺院山门已经重新修过,只是觉得,原先的山门似乎更加符合此境此情:大门之上“返觀即佛”四个大字,在落日余晖里,清晰入目……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冬春百科 琼ICP备2024039828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