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洋界位于江西省井冈山市,山顶海拔1343米。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象万千。因为山上时常弥漫着茫茫的云雾,好像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故又名“汪洋界”。
1928年的黄洋界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五大哨所之一,位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北面。
黄洋界哨所道路崎岖陡峭,易守难攻,毛泽东称“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为保卫我们的根据地,红军依托黄洋界险要地势,构筑了几道工事。
一是用就地取材的毛竹,削成两头尖的竹钉,埋于黄洋界下山的路边的草丛和灌木丛里,同时设置陷阱、捕兽夹、土地雷等,使敌人不能隐身于密林当中行动;二是把砍倒的大树和竹竿横到进山的路上,阻止敌人上山;三是把滚木、石头堆在险要处,敌人进攻时推下滚木石头击杀敌人;四是挖壕沟,壕沟底部设置竹钉杀伤陷入壕沟里的敌人;五是在哨所前垒石墙,既能阻止敌人进攻,又能透过墙上的孔洞向敌人射击。
湘军得知我主力部队不在根据地,意欲进攻我根据地。
针对敌人的进攻,留守的红四军31团首长朱云卿、何挺颖和湘赣边界特委召开会议,制定了作战计划。
作战计划为:由红军31团第一营第一、三连阻击大陇方向的敌人,守卫黄洋界哨所,由第32团第二营和特务连、赤卫队守卫其他四个哨所。
8月30日上午,湘军3个团从大陇方向进攻黄洋界哨所,在敌人进攻的过程中,我们预先设置的工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弥补了我军兵力和火力的不足,迟滞了敌人的进攻。
我红军使用正面阻击与侧翼奇袭相结合的战术,安排一个连阻击大陇之敌,另一个连布置一个排的兵力正面阻击敌人,另两个连隐秘在敌人侧后翼,伺机攻击敌人。敌人进攻艰难的进攻,收获甚少,战斗进入胶着状态。

黄洋界保卫战油画
下午,敌人发起新一轮攻击,在红军弹药匮乏的情况下,红军把仅有的一门迫机炮拉了出来,发射了仅有的三发炮弹,其中一枚炮弹炸掉了敌人的指挥部,同时隐秘的群众在山里摇旗呐喊、吹号、在铁通里放鞭炮,红军也一起向敌人开枪,把滚木、石头往山下推,造成满山遍野都是红军的假象,使敌人误以为红军主力已经回到井冈山,乘夜色撤退,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结束!

黄洋界保卫战中的炮
广大人民群众在黄洋界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保卫战中,广大人民群众与红军团结一致。战斗发生前,宁冈县委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实行坚壁清野,使敌人给养无法得到保障,不能持久作战。群众不给敌人带路当向导,敌人的哨兵也被群众打掉,敌人两眼一抹黑,找不到东西南北,陷入战斗的被动,儿童团、少先队站岗放哨,严查敌探。群众还帮助红军砍竹子、做竹钉,完成工事准备。战斗过程中,群众组织了输送队、担架队,转移伤员,运送弹药,送水送饭,青壮年在战斗打响的时候,往山下推滚木、石头、放鞭炮。

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
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铸就了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基础。
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意义,一是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二是保卫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存在,三是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士气,增强了红军必胜的信心。
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也论证了毛泽东“紧密联系群众”的理论是正确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毛泽东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诗一首,诗名《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