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
冠
“冠”是一种可以把头发梳理起来的东西,是帽子的总称。在古代,男女都是蓄长发的。因此,在男子、女子未成年之时,头发都是披发或束于耳侧。到成年的那一天,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而戴冠。

miăn
冕
“冕”最初是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
。跟冠相比,冕的形制更为繁复华丽。冕”后来特指帝王的礼帽,也就是皇冠,由此才有了登基加冕一说。

biàn
弁
古代一种尊贵的冠,也指掌管帝王的冕服及等制,又比喻首领、魁首。《说文解字.兒部》:“冕也。
周曰,殷曰吁,夏曰收。⋯•••弁,或字。”

fu
幞头
又名折上巾、软裹,是一种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起始于汉代。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也称“乌纱”,俗称为“乌纱帽”。起始于汉代,当时叫幅巾,还不叫幞头。最初为一块方形的头巾,长宽与布幅相等

ze
巾帻
巾帻,又称幅巾,或称帕头。是指用整幅帛巾東首。多裁取一幅即长度和门幅各三尺的丝帛做成。从额往后包发,并将巾系紧,余幅使其自然垂后,垂长一般至肩,也有垂长至背,用葛布制成。称为“葛巾”,多为布衣庶人戴用。

抹额
抹额是一种巾饰,束在额前。秦汉代以来,以布帛抹额,用作部队标识。汉魏时,男子在冬季将布帛裁成长条,内蓄绵絮,系扎在额间,以利保暖。明清时期,抹额出现了多种样式,外表施以刺绣或装缀珠玉。

簪花
男性簪花之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楚国。
当时屈原的诗词中常常有香草美人的比喻。他的代表作离骚中便多次提及到用鲜花,香草来装饰自己的描述。

香囊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也叫荷包,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一类是由金银、玉、翠、木、骨、石等硬材制作而成,囊面镂空以散发香气。另一类则是纱、罗、锦、锻等织物缝成的软质小袋,至明清时期称为“香袋”。

玉佩
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由玉雕成的,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繁钦诗中“美王”是指玉做的佩,或写作“佩”。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敌,玉不去身”。

虎符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虎符”由左右两半组成,各自的铭文完全相同,右半由中央保存,左半则发给统领军队的将领,调动军队时,由君主或皇帝派出的使臣将符两半相合,方能调兵。

佩剑
古代的剑由金属制成,长条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两边有刃。剑是短兵的一种,脱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始源于殷商以前,形极为短小,仅有短平茎,而无管筒。古人用此剑插腰,可割可刺,抵御匪寇与野兽。

dié
xiè
蹀躞带
盛唐时期,从皇室宫廷到普通达官显贵,均以配用玉带为荣。从玉带的底色还能将其官阶体现出来。据两唐书的记载,最高等级的玉带底色力紫色,整条玉带由十三块组成。而在每块玉带板的下方,带有能挂载小物品的小勾的玉带便被称呼为"蹀躞带"。

带钩
带钩也叫犀比,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带钧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带钩是身份象征,带钓所用的材质、制作精细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都是判断带钓价值的标准。

带扣
带扣是古代系腰所用之物,最早始见于商周时期,有青铜和玉质者。至清中期,鎏金带扣等各种材质的带扣,逐渐丰富,渐成为权贵、地位、富足的象征,深受皇室贵族的追捧和喜爱。

扳指
扳指,是一种护手的工具,意义类似于“扳机”,戴于勾弦的手指。在放箭时,可以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传统的汉族扳指从侧面观是梯形,即一边高一边低。而蒙古族、满族的扳指儿一般为圆柱体。

扇子
最早的扇子是用苇做成的权力象征物,扇子起初的功能并不是用来纳凉,而是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的仪仗扇。因扇子多见于皇宫中,所以扇子又叫“宫扇”。隋唐之后的文人墨客喜爱把玩扇子,视其为“怀袖雅物”。

鼻烟壶
鼻烟壶指的是盛鼻烟的容器,小可手握,便于携带。
始于明朝,盛于清代。多采用瓷、铜、象牙、玉石、玛瑙、琥珀等材质,运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内画等技法制作。

朝珠
朝珠,清代朝服上佩带的珠串。朝珠是清朝礼服的一种佩挂物,挂在颈项垂於胸前。朝珠共108颗,每
27颗间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颗,称分珠,根据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绦色都有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