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渔歌子》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以其清新脱俗、意境悠远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历代读者的喜爱与赞誉。这首词以江南水乡为背景,通过描绘渔翁垂钓的生动场景,展现了作者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高洁情怀,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简单、纯朴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作者简介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家学派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画家和隐士。他生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32年-774年),祖籍浙江金华,自幼聪明好学,三岁便能读书,六岁便能作文。然而,他的一生并未完全沉浸于仕途之中,反而因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后,毅然弃官弃家,浪迹江湖,以渔樵为乐,自号“烟波钓徒”。他的诗作大多描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作有《太易》15卷和《玄真子》12卷,2023年仅存《玄真子》上、中、下3卷,而流传于世的诗词也仅9首。

创作背景
《渔歌子》的创作背景与张志和的生平经历紧密相连。据史书记载,张志和在退隐江湖后,常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垂钓,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这首词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不仅是张志和对江南水乡美景的赞美,更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表达了他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诗词欣赏
渔舟唱晚,水墨江南
想象一下,你站在西塞山前,眼前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春天,万物复苏,西塞山披上了翠绿的新装,山脚下,一群群白鹭翩翩起舞,它们或在空中翱翔,或低飞掠过水面,留下一串串轻盈的涟漪。这画面,就像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一幅动态画卷,让人心旷神怡。
桃花流水,春意盎然
随着视线下移,只见山间溪流潺潺,清澈见底,溪水边,几株桃花正开得绚烂夺目,粉嫩的花瓣随风轻轻摇曳,仿佛是大自然最温柔的微笑。花瓣偶尔飘落水中,与流水一同前行,更添了几分诗意与浪漫。而在这清澈的溪水中,还游弋着肥美的鳜鱼,它们在水中自由穿梭,与周围的景致构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画面。

青箬绿蓑,悠然自得
就在这如诗如画的场景中,一位渔翁静静地坐在一叶扁舟之上。他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仿佛与这山水融为一体,成为了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渔翁手持钓竿,悠然自得,仿佛外界的纷扰都与他无关。即便此时天空飘起了斜风细雨,他也毫不在意,反而更加享受这份宁静与自由,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日子,正是他心之所向,情之所归。
斜风细雨,不须归
“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七个字,不仅是渔翁心境的真实写照,也是张志和人生哲学的深刻体现。在他看来,人生最美好的时刻,莫过于在这青山绿水间,与自然为伴,忘却尘世的烦恼与束缚。即使风雨来袭,也无需逃避,因为在这片宁静的天地里,每一场雨、每一阵风,都是大自然最真挚的馈赠,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去感受那份来自心底的宁静与满足。

《渔歌子》以其清新脱俗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绘和深远悠长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展现了江南水乡春天的美丽景色和渔翁垂钓的生动场景,更寄托了作者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高洁情怀。通过对这首词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张志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以及他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渔歌子》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处心灵的栖息地,让我们在忙碌之余也能感受到那份来自自然的宁静与美好。